《四川民族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正解“满足”中的中庸之道

   期次:第八期      查看:124   

  说到“满足”我们就自然想起“知足常乐”一词,意为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是中庸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然而有些人将它作为一种消极情绪来理解:
  保守、不思进取、缺乏创新,这是否是一种正确的理解呢?
  满足是一种乐观的心态。早在《三辅决录》中就曾提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中蕴含的中庸思想清晰 地 描述着人们内心的满足状态:人们无论发展到何 种阶段总会有“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状况出现,即使你的需求已经达到饱满阶段,同他人比起来还是会有不足。所以我们应当学会满足,乐于接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这也就是“中庸”的内涵———以人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在外部环境中寻求最适宜的、最恰当的表达与实现。
  “满足”也是一种明智的适当收敛。人是有需求的动物,随着需求不断提高自然会出现需求与现实失衡的状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求与现实的矛盾也就不同。对此,我们需要一种持久而有效的调和剂,那就是收敛。
  收敛也是儒学思想的表现之一,它讲求矛盾双方的对立和谐,使我们能获得心理上的暂时满足同时也能冷静思考自身真正的需求,从而做出下一步的打算。知道收敛的人追求的是一种短暂的满足和新的人生目标,他们总是在不断地超越自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或许是对“满足”的最好诠释了吧?
  满足更是一种韬光养晦、修养人性的大智慧。现在的很多人对中庸思想理解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中庸指的就是某种水平处在一个中等位置,因此他们就容易安于现状,不愿为更高的目标去奋斗,并在逃避现实后陷入“需求自我认为良好”的自我欺骗心理。但中庸思想认为中庸就是韬光养晦、修养心性,是“知止而后有定”。所以为了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我们需要明确“满足”的目的——在现实和自我中寻找一种“度”,不能过度满足现状而裹足不前,同时还要使我们的心理达到平衡。
  总的来说,“满足”既是一种乐于接受现实的心态,也是开启人生新的征程的标志。当你觉得你已满足现有的一切时,那就是你该开始追求新的梦想的时候。而这种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适宜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我们自身的发展涉及很多方面,我们都有自己的短板,也有自己的长处,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足或者是对现在状态太过满意而止步不前。要知道“发现不足正是你超越自我的机会”“被人超越意味着你该努力了”。大学是我们迈入现实社会前的准备阶段,我们要修身养性,把握好一切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学会用中庸心态调适好内心的羁绊和欲望,用科学的行动去塑造一个更加全面发展的自我。 汉语言文学系 曾浩

四川民族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360次访问,全刊已有332773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