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承藏区红色文化 弘扬不朽革命精神(一)

甘孜州厚重的红色文化
   期次:第四期   作者:(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供稿 作者:苏晓君 马克思主义学院)   查看:579   

甘孜藏族自治州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尤以红军长征在甘孜、十八军进藏与两路精神最具代表性,红军长征在甘孜是甘孜红色文化最为辉煌的一张名片。一、红军长征在甘孜

1935年,在中国革命最为艰难之时,红一、四方面军经长途跋涉,艰苦转战,先后进入甘孜藏区。1936年,红二、六军团为北上抗日,也从云南进入甘孜藏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足迹踏遍甘孜藏区的15个县,历时近15个月。红一方面军飞夺泸定桥,惊天地泣鬼神,中外闻名;著名的甘孜大会师,是红军长征史上最光辉的历史篇章之一;1936年秋,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抗日,离开甘孜藏区,最后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陕甘,最终夺取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红军长征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最多且品位高的藏区第一州。全州现有革命遗址3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陈列馆3处、纪念塔、碑3处、纪念地3处。登记在册的革命文物300余件。堪称藏区第一。1936年1月中旬,红军在丹巴县组建红军藏民独立师,马骏(藏族)任师长,红军干部李中权任政委,这是红军建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藏族人民自己的革命军队。

红军长征在甘孜很好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并用一系列创造性举措维护了民族团结,赢得了藏族僧俗民众的支持,为长征胜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红军在甘孜期间帮助藏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政权,先后成立格勒得沙共和国和甘孜中央波巴政府等。与甘孜寺、白利寺签订《互助条约》,与德格土司签订《互不侵犯协定》。二、十八军进藏的艰苦辉煌

1950年,驻扎四川的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不惜一切代价背着公路进藏”,十八军开始从四川进入西藏,途经雪山冰河,穿越原始森林和沼泽草原,被形容为“第二次长征”。入藏先遣部队尊重藏族群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住民房,不进喇嘛寺。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英雄筑路辟通途。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先遣支队翻雪山过草地,一边进军一边修路,一里一里地把川藏公路修到了拉萨,把五星红旗插上了世界屋脊———这次进藏的漫漫征途,成为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世界军事史上又一次震撼人心的大行军。

十八军“背着公路”进西藏,无畏艰辛不怕牺牲,最终给广大西藏人民带来了和平解放,带来了新生活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说,“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在西藏工作的人,舍弃了许多常人拥有的安逸和享受。

十八军官兵用真心真意、诚心诚意、实心实意,表明了对藏区各族人民的全心全意,用血肉铸成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觉遵守政策纪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十八军精神”。三、“两路”精神历久弥新

晚清至民国,各级政府也酝酿过修筑一条打通康藏交通的通途,但终因各种条件的不成熟,汉藏人民盼望已久的天路始终未能建成。建国伊始,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命令解放军十八军在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同时,开始铺设一条战略意义极大的高原公路,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

1950年4月13日,十八军将士正式向二郎山发起冲击,修筑康藏、青藏公路,筑路官兵和民工响亮地喊出了“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口号。筑路大军没有一张完整地图,没有任何地质水文资料,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跨大渡河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金沙激流,越巍峨雀儿山,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五易寒暑,艰苦卓绝,三千英烈长眠高原,一代伟绩永垂青史。川藏线里程之长和穿越的高山大河之多,修筑维护之艰险为举世罕见。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川藏线,平均每公里就长眠着超过一名筑路烈士,修建二郎山路段时,平均每公里更是有七名军人为筑路献出了生命!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精辟凝练的“两路”精神,既是对历史精神回响的激扬点赞,更是对新时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鼓舞鞭策。

四川民族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978次访问,全刊已有3322960次访问